阿美族太巴塱部落歷史 追蹤專案

文化
太巴塱部落歷史
by w49        0  
956   0 0

太巴塱

阿美族太巴塱始祖傳說

始祖傳說

20110219224220_8.jpg

部落遺跡

20110219224128_67.jpg

部落遺跡
太巴塱始祖傳說
阿美族人生活在太巴塱已有久遠的歷史,據代代口頭傳述中,太巴塱部落的祖先,原係住在南方ara-panay-panay-yan的天神,傳到第四代育有六兄弟姊妹。因為妹妹Tiyamacan為海神看上強求婚姻,致家人躲藏逃避,但終為海神發現,怒生洪水強娶而去。
母親Madapidap思女心切,化成海鳥留在海邊;父親Keseng攀登絕壁變成蛇木守著海邊;大哥Dadakiwro避居深山,後來成為泰雅族的祖先;二哥Tadiafo跑到西邊,成了臺灣西部原住民的祖先;三哥Apotok跑到南方成為布農族的祖先;四哥Lalakan和五姊Do`ci冒著大雨,乘著木臼,隨洪水漂流到Fakong貓公〈位於花蓮縣豐濱鄉〉的cirangasan(基拉亞散)山下,後來結為夫婦。兄妹婚後連續生下了大蛇、烏龜、蜥蜴、山蛙,夫妻倆非常悲傷。
一天,天神來助,使他們生下了三女一子,傳下了後代。之後,隨著人口增加,原來的土地日久貧瘠,耕作已無法供應充份的食物,而遷到了太巴塱saksakay的地方〈部落中稱為「阿美族發祥地」現址〉居住。又過了幾代,一次洪水之後,天神告訴族人,要興建祖祠和建立大祭司制度,以便祖先回來保護子孫,使族人平安,生活美滿,延年益壽;但族人並未聽從天神。
有一年,位於北方的cikaso^an(七腳川)的阿美族人來襲,但太巴塱的阿美族人不敢出戰。這時,部落中有位勇士matoka^ay(意為「懶惰的人」)領導族人祭祀祖先和天神祈求保佑後,勇敢的帶領青年們出戰,一舉擊潰敵人。從此大家就照天神的指示興建祖祠,並以砍來的敵人首級祭祀祖先和太陽神和月亮神、天神,以祈求部落的平安和豐收。
kakita^an(祖祠)原來是部落掌權者的房屋,也是mama no niyara`部落長輩集會所,包含多重象微意義;它代表一個宗族世系的興衰。舉凡部落的承繼制度、宗教的祭祀和領士及財產的所有及支配制度等等,都在祖祠決定。
民國47年,一場大颱風把kakita^an吹倒,原建材由中園院搬至中研院重建起來,作為歷史文物展示,現址只剩一片檳榔園和一座納骨碑。
太巴塱的阿美族人認為,kakita^an的存在和象微力量,足以促使族人為了祭祀祖先的豐功偉績,而發揚太巴塱阿美族的固有精神與文化,因此族人決議進行阿美族文化發祥聖地的整建工作,以使太巴塱阿美族重拾民族精神的重心,尋回民族自信心。
「太巴塱部落」簡介:
Tafalong(太巴塱)是屬於中部的秀姑巒阿美族,Tabalong分十個區域部落;部落的人生性達觀;知足常樂;各個能歌善舞。Tafalong(太巴塱)一詞,在當地族人裡,則稱ma’oraway a niyaro’,意指古老的、歷史久遠的部落;另外一層意思Tafalong指得是「有很多白色螃蟹的地方」。
Ina 是阿美族的媽媽;在太巴塱Ina具有無比的權威;給人溫暖與慈愛;Ina是太陽,象徵母系社會的中心;萬物聲養的來源。
Tafalong(太巴塱)的歌謠相當豐富,即使只是簡單的「Ho Hay Yan」也足以表達內心的澎湃。Tafalong(太巴塱)人非常重視祭典,且必有歌聲相伴;在祭祖靈的祭祀活動中,歌聲成了通往祖靈世界的路。Tafalong(太巴塱)歌謠不僅在祭典上, 更廣用在生活上;尤其在一個人獨處或工作時,歌聲必伴隨身體的律動調和柔美的呈現;這一類歌謠都是只有老人們會唱,尤其在織布時;田間除草或放牛時;且習慣以襯詞Ho hay yan唱出。
因為敬畏一棵樹的長成,所必須經歷的過程,阿美族在一塊木板開始動工下刀前,傳統上會進行唱歌跳舞的儀式,並由年紀最小的成員倒酒,敬天拜地。在阿美族的木雕裡,勇士和唱歌、跳舞等傳統的生活型態,是最常出現的主題,在族人的記憶裡,勇士趕走了入侵的族群,守衛了阿美族的家園,所以,勇士也就是祖先的圖像。
如果想要進一步認識阿美族的傳統文化,可以前往部落裡的太巴塱文化館、阿美族文物展示室與太巴塱文化園區,在這幾處地方可以看到各種傳統的農具、陶器、刀槍、酒皿、傳統服裝等阿美族文物,還有用箭竹細桿、茅草及黃藤皮,作成的縮小比例傳統茅草屋,以及先人遺留下來的古井和石板遺跡,感受歷史文化的衝擊。
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