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1
0
0
因為有些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而輕易嘗試
介紹到原住民的傳統宗教,特別是〈宗教學概論〉這一基礎課程。台灣是宗教學研究非常好的一塊園地,除了信仰自由的憲法保障外,各種宗教傳統及各式宗教型態並存於台灣的社會中,世界宗教、民間宗教、新興宗教、自然崇拜、原住民傳統宗教……應有盡有,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極佳的田野環境,其中又以原住民傳統宗教的祭典最為珍貴與特殊,為宗教系學生的宗教學研究,提供相當具體、豐富、多元而完整的宗教學教學觀摩之園地,讓學生有機會見識到台灣這塊土地宗教文化的多元面貌。〈賽夏族矮靈祭〉教學觀摩活動的舉辦,即是基於此動機。 籌辦之初,為了「教學觀摩」或「破壞祭典」出現些許爭議,最後仍在儘可能將祭典開放觀光所可能引起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的前提下,舉辦了本系第一次的〈賽夏族矮靈祭〉教學觀摩活動。 第一次 85年11月,適逢矮靈祭十年大祭的盛況,本系舉辦了第一次的〈賽夏族矮靈祭教學觀摩〉活動,地點選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的北賽夏祭場,時間為週末二天二夜,參加人數近80人,大一到大四的學生都有,租了兩輛遊覽車浩浩蕩蕩上山,借用剛整修完工的茅埔天主堂為上課及休息的地方。 第一天下午到五峰後,即先行上課,由本系賽夏族學生趙秋蓮介紹賽夏族的背景資料,讓同學對此一族群有基本的認識;之後,由朱家年輕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桃山國小的朱主任為本系學生介紹賽夏族的矮靈祭,藉此課程幫助同學進入祭典的氣氛之中。 晚上,透過五峰天主堂張老師的協助安排,本系學生入境隨俗的在祭場上方的朱家莊以辦桌方式共進晚餐,席間朱主任送來小米酒,少數學生在餐桌上杯觥交錯,賓主盡歡。全體在祭典開始時,移步祭場,以宗教學的初學者身分,在旁全神貫注的觀察參與祭典的進行。 十年大祭的場面相當盛大,返鄉參與的賽夏族人非常多,加上媒體的宣傳,擁進大批的觀光人潮,使得祭典在聖與俗之間擺蕩,形成一幕相當特殊的聖俗並存的場景,同學們除了在台上參觀祭典的進行外,當然不能免俗的於開放時間進場共舞,親身體驗矮靈祭典的莊嚴神聖氣氛。連續兩個晚上在祭場邊觀看祭典的進行,為參與的同學是個難忘的經驗。 可惜由於參與人數太多,事前準備又稍顯匆促,因此同學實際的收穫如何,無從得知,而且部分同學還是無法避免的出現觀光客的心態,遊樂性質居多,教學觀摩的用意稍稍打了折扣。 第二次 有了第一次的〈賽夏族矮靈祭〉教學觀摩的經驗,肯定實地參與部落祭典對宗教系學生的學習有幫助,因此如何將此活動與課程做更深度的結合,更具體的發揮其積極的學習效果,成了再次籌劃的重點工作。 繼第一次舉辦相隔四年後,本系再次舉辦〈賽夏族矮靈祭〉教學觀摩活動,而且將之納入〈宗教學概論〉的教學設計之中,成為課程的一部分,選此課的同學一率參加,而且回來後還要交一篇心得報告。此活動也對高年級同學開放,高年級同學不必寫心得報告,但必須參加四個小時的行前介紹課程。 這次的課程設計比較周延,出發前的週末早上(11月4日),安排四個小時的矮靈祭解說課程,請本系畢業的賽夏族學生趙秋蓮老師負責,她帶來了海報、錄影帶,加上她過去幾年全程參與矮靈祭典之經驗,以及這一年協助專題研究的田調所得,講來生動精采,深入淺出,為所有將要上山的同學上了寶貴的一課。 除了上課外,此次教學觀摩亦提供一份書面資料供同學先行閱讀,其中包含兩篇論文,一篇是趙秋蓮於1999年5月寫的論文〈開放觀光對部落宗教祭典之衝擊──以新竹五峰賽夏族矮靈祭為例〉,另一篇是由筆者與趙秋蓮於2000年7月合力寫成的〈台灣原住民祭典中的神聖現象──以賽夏族矮靈祭為例〉,這兩篇文章的出現和第一次的教學觀摩活動的後續研究有關,更為第二次的教學觀摩活動鋪路。 第二次的教學觀摩活動時間不巧和輔大的期中考試撞期,為了不影響學生的期中考,因此只選擇了11月11日 (週六)矮靈祭最後三夜祭典的第一夜觀摩,第二天天亮即返校,結果參加人數仍然踴躍,共86人報名參加。參加者除部份負擔外,其餘費用由本系編列特別預算補助,足見本系對原住民相關課程及教學研究之重視。 迴響 究竟帶大學生到部落中參觀祭典是好?是壞?教學觀摩和旅遊觀光的區別何在?這一直都是筆者這些年的掙扎與困擾所在。只是,既然部落祭典觀光化的潮流不可擋,即使學生們不去,還是會有無數的觀光客湧入,那麼又何必自絕於此寶貴祭典中。對觀光化對祭典的衝擊大肆批評,並不能改變事實。因此,與其消極的抵制,不如積極的參與,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接觸、認識、欣賞、尊重此祭典,讓部落的寶貴資產成為大學校園教學的延伸,讓部落族人的觀點與心情有機會成為校園認識矮靈祭的主體,讓賽夏族人逐漸取回矮靈祭的發言權,這不是很好嗎?基於此,〈賽夏族矮靈祭〉或將成為本系四年一次的教學觀摩活動。 第二次的教學觀摩,由於秋蓮學姊的介紹,特別是關於祭典的禁忌部分,引起同學們的戒慎恐懼,輔大宗教系學生個個身繫芒草,在看台上觀看祭典進行時的專注,在祭場中跳舞時表情的嚴肅,似乎可以感覺得到她們對祭典的尊重與融入,是不同於身旁的遊客,我想差別的最大關鍵應在於宗教學課程的整體設計以及秋蓮學姊的分享介紹,當學生有機會聽到賽夏族人對矮靈祭的觀感時,那種心情,是可以拉近的,學生返校後的觀察報告充分印證了此行的積極效果。 結語 台灣原住民的傳統祭典非常豐富、多元,在週休二日的潮流下,很可能將面對更大的觀光化的衝擊,如何滿足主流社會對祭典觀光化的需求,滿足部落族人對觀光化所能帶來的經濟利益的期待,又能不影響祭典進行的傳統性與神聖性,確實不容易,在摸索與調適的過程中,「部落教室」的理念或許可以加以思考。 部落傳統祭典是相當重要的宗教研究題材,神話、巫術、禁忌、獻祭、祈禱、儀式……豐富而多元,而且相當的深刻,其深度恐非其他學科所能迄及,因此,若能結合大學相關系所的資源,協助其正確的了解部落的傳統祭典,藉助其專業來研究、傳遞、保存部落的文化,未嘗不是一件好是。只是,關於祭典,部落族人擁有無可取代的主導權與發言權,這點必須堅持。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們,無論研究多麼專精,貢獻多麼偉大,當祭典儀式進行時,專家的角色與身分,也需自我約束。
因為有些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而輕易嘗試
s2_53d79724152e6.jpg@100q.jpg
因為有一些人不知道會發生神麼事而去嘗試
https://www.google.com.tw/url?sa=i&rct=j&q=&esrc=s&source=images&cd=&cad=rja&uact=8&ved=0ahUKEwjcgujO_ojYAhXDqJQKHXMfA9wQjRwIBw&url=http%3A%2F%2Fwww.uwinks.com%2Ftw%2Farticle%2F14909%2F%25E5%25BF%2585%25E7%259C%258B%25E